新京报(盛京记者展)10月18日,《与华侨的战争:看战争时期华侨的赤子之心、家园与国情》展览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典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通过111件/套华侨徽章、历史照片和多媒体装置,将泛黄的纸张变成“讲述历史的见证者”。展览在国立古典美术馆10号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 10月18日,“与海外华人的战争:战争时期海外华人眼中的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祖国与国情”特展开幕。新京报记者 蒲峰 供图 什么是“华侨证”?又名“银信”,是由以上人士寄出的汇款(“银”)和家书(“信”)的总称。从现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海外华人主要通过私人渠道向在中国的亲戚、亲戚和朋友传播信息。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会议批准将其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展览分为“破碎山河,觉醒之声”、“血亲书信,苦难见证”、“国家责任:毁家救灾”、“抵抗到底,胜利信念”四个章节。第一章“山河破碎,觉醒之声”,聚焦“918事变”后海外华人爱国主义的觉醒,表现出他们对“不抵抗”的不满和航空救国的渴望。第二章《血色亲人的书信,苦难的见证》,以华侨徽章为“血泪书”,记录了中共的暴行。受到日本军方的重视。美国华侨李生生的一封信中说:“邵先生担心公元10月23日和27日两次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新会县容源的一封信中说:“日军在高山上筑垒,频繁炮击村庄。”而柳信信中“敌机轰炸了三座城市……死伤四十余人”的惨状,再现了支离破碎的祖国最黑暗的时刻。观众看到了几封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人写给国内家人的家书。新京报记者 蒲峰 摄 第三章“国家灭家救灾的责任”,展现了海外华人“让国家讲家”的责任。展览展出了法国华侨刘秉良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承诺“崛起和崛起,人人有责”。我们将展示纽约华侨服装馆协会捐赠救护车支援八路军,以及侨领司徒美潭作为纽约华侨抗日救亡会会长的募捐成果。此外,展区重点展示飞虎队和中国空军华侨青年的贡献,讲述陈文冠的故事。 参加驼峰航线的开通,张益民等华侨青年为国捐躯,展现了华侨华人“用血肉筑长城”的决心。第四章“让我们抗战到底,相信胜利”,通过华侨团体的“胜利宣言”传递信心。旅美华侨来信中的决心“未来的胜利一定会到来”华侨陈勤的信中“我也祝愿中国最终胜利,成为世界强国”的希望,以及华侨华人抗战胜利后“成为一个特别的人”的志向,真实地向观众传递了华侨华人的信任和善意。展区各处还陈列着华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照片。 展览期间,将安装“听乔皮”装置,让公众听到翻译成乔皮的话的“战争之声”,并在留言墙上写下对展览的印象。编辑:白霜,校对:陆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