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近日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好事将至,敬请期待”的标语,并宣布“威马小威APP已重启”。此举立即引发市场重新关注该公司重启生产的计划。距离该公司9月6日发布重组声明仅两个月。当时,威马计划于2025年重启生产并推出新车。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可能代表该公司重组进程又迈出了一步,但具体细节尚未透露。时隔两年,这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即将重返行业舞台,但未来的挑战不仅仅是“恢复生产”。汽车分析师林澜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威马汽车面临的挑战来自多方面,包括品牌力、产品力、研发能力、供应链和渠道能力。 “在t停产两年来,市场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威马汽车要想重新获得消费者认可,必须解决的问题比‘造车’复杂得多。”威马汽车官网沉寂两年后回归,近日,威马汽车发出了一个又一个重启信号。11月3日,威马汽车在微博上晒出一张照片,称“希望快点有好事发生”、“如果你记住了,就会有反应。”两天后的11月5日,威马汽车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宣布,小威汽车出行App未来将在iOS和Android平台重启,蓝牙车控、汽车遥控、蓝牙钥匙、车辆信息同步等关键功能试用期间支持的车型包括威马EX5(旋转小屏版)和威马EX6。此外,有消息称,威马汽车将于11月底举办新车发布会。并可能会公布渠道、汽车机械网络等消息。同时,公司售后团队正在工作,但相关服务网络仍在建设中。不过,目前威马汽车官网没有新的内容更新,也无法联系上400售后服务热线。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试图联系威马汽车,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威马汽车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成立于2015年的威马汽车,作为进入市场较早的新兴汽车厂商,曾经享有先发优势,并于2018年推出了首款产品EX5。凭借其“15万元智能纯电动SUV”的定位和高性价比,2020年销量突破2.2万辆,成为当时新兴势力中的“领头羊”。但由于研发能力不足,产品迭代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旺盛,EX5之后的EX6、W6等车型无法维持热度,市场份额逐渐被比亚迪、特斯拉等大企业和理想、蔚来等新兴力量挤压。截至2023年10月,威马汽车陷入“资金链断裂”危机。该公司不仅放弃了筹备多年的香港联交所上市计划,还因拖延向供应商付款和员工工资而被起诉。该公司此后正式申请破产重整。该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几乎完全停滞,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转折发生在2025年4月,据上海三中消息,人民法院裁定深圳市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翔飞”)获准为威马汽车唯一重组投资者,并已与原股东达成协议威马汽车董事会接管核心资产并重组业务。 9月6日,威马汽车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供应商白皮书》,首次披露了重组后的生产计划,目标是确保2025年产销1万辆,力争2万辆。主要车型将是优化后的EX5和E5。远期目标定为2029年至2030年,力争实现年产能100万台、收入1200亿元。深圳翔飞的背后是宝能资本。宝能在汽车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观致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观致汽车先后收购了乐视、长安PSA(深圳工厂)等汽车公司资产。但汽车业务长期发展并不理想,宝能自身也背负着相当大的债务。根据中国执行委员会的数据截止信息传播网,深圳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金额突破500亿元,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执行金额突破120亿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翔飞已承诺首期投资10亿元用于魏玛工厂重启生产,重组方案明确将投资超过100亿元用于运营和债务偿还。面临多重挑战 虽然威马汽车呈现出积极的复苏态势,但从目前的市场形势来看,业内人士认为,该公司的“复苏之路”面临的挑战比预想的要多得多。首先是对品牌的信任丧失。 2023年威马汽车停产后,不少车主反映车辆无法得到售后维修,智能系统更新停止,部分车主由于电池故障而无法正常使用汽车。车主除了希望再次使用自己的汽车外,还希望履行终身保修的承诺,提供维修零件并免费更换充电器。 “威马品牌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让消费者买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位放弃互联网的前威马汽车经销商告诉北京贝壳财经记者。其次是供应链和渠道的重构问题。两年的停产期间,威玛原有的供应商体系受到了影响。此前,全国仅有10家线下门店。重建线下渠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初期会有10亿元的财政支持,但具体的修建运河的计划。汽车分析师林岚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竞争激烈,优质资源集中在有实力的公司里。作为‘重组公司’,威马汽车在供应链谈判、交付周期等方面仍缺乏竞争力。”研发能力的不足对威马来说更重要,已经成为“老大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审视威马以往的产品发现,其自动驾驶系统、电池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外部联合研发,自身研发能力较弱。但目前市面上的车型已进入“智能”阶段。座舱4.0”和“高端智能驾驶标准配备”。凌兰表示,如果威马不实现技术进步,即使恢复生产,其推出的车型也可能面临“一上市就迟到”的困境。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进入“红海阶段”,马太效应正在加剧。到2025年四个季度,前10名企业占据全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近80%的市场份额。留给中小汽车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威马汽车能否打破严密的围墙值得怀疑。对于威马汽车声称的“好在未到”,业内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新资金注入以及与供应商达成合作所致。但无论取得怎样的进展,威马汽车要想真正东山再起,还需要以真实的产品、稳定的交货期和强大的售后服务重新赢得市场和用户的信任。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白浩田编辑杨娟芳编辑刘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