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双碳新闻 A. 政策公告 1.13 CCER 方法论的“爆发” 10 月 13 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论:提高现有公共建筑外墙和暖通空调系统空调能效》等六项新方法论公开征求意见。两个月的时间里,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市场的13项新方法密集发布征求意见。零碳解读:两个月内“爆出”13种CCER方式的背后,本质上是高层设计下的有序推进。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转型的意见》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管理办法》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节能减碳中央预算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各类项目性质和特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节能减碳目标实现情况,统筹支持不同地区节能减碳项目建设,给予 对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显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区域给予适当优惠。零碳解读:专项基金重点关注六大方向,按照不超过核准投资总额的20%给予补贴(部分企业最高可达80%或全额补贴)c 能力发展项目)。六大方向分别是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工程、煤炭清洁替代工程、支持循环经济的减碳工程、低碳示范工程、零碳负碳、达峰碳和碳中和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点问题。 3、10月1日6日,《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正式公布。在整个油气行业的高度期待中,《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正式公布,成为我国油气管网监管领域首个行业性法规,实现了政治取向的根本转变。文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可执行的部门规章制度。 “监管措施出台后,我们将废除制度的‘玻璃门’和‘旋转门’,有效避免‘暗箱操作’和歧视性待遇,打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全国油气市场。”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零碳解读:《监管办法》首次以指令形式由国家发改委发布,表明对能源领域自然垄断关系的监管将从电力走向各类。从2024年开始,日本长输油气管道总距离将达到19.5万公里,管网设计从“单点连接”向“全球网络”的演变正在加速。下一步,国家能源局拟出台支持经营g 关于容量分配和信息披露格式的规则。我们管理文本、监管报告模板和其他文件,并每年进行专项检查,以确保新规定有效。 4、国家发改委:到2027年底,全国充电设施建设2800万个。 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建设充电设施2800万个,提供公共充电能力3亿千瓦以上,满足8000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充电服务能力倍增。零碳解读:本通知要求加快区域和道路服务充电设施改造和改造。经过到2027年底,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场)新建或改造60千瓦以上“超高速”组合充电枪4万台,推动高性能充电设施建设。寒冷地区除寒冷地区、高海拔地区外,其他公路服务区均须具备承载能力。 B.行业趋势 5.上海证券交易所: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REITs项目上市。 10月16日,在2025年全球可持续领袖大会上,上交所副总经理袁多兰表示,下一步,上交所将加大力度,进一步深化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机制绿色金融化和服务创新。落实绿色金融规定,助力实现金融业全面绿色转型f 经济和社会发展。据介绍,上交所将大力支持绿色金融,支持和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进行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REITs项目在上交所上市。加强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持续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引,强化ESG披露监管标准,推动行业标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电子规范》出台。加强可持续领域投资方面建设,持续丰富绿色、ESG相关指数和指数产品,优化和丰富中证ESG评价体系,积极培育耐心资本。我们将深化国际公共关系,合作可持续领域运作,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可持续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零碳解读:上交所将“绿色REITs”列为中长期产品创新的核心途径。首批扩容案例预计2026年底形成,将考虑包装上市“新能源+储能”、“零碳园区”等综合资产。当前窗口期对拥有优质绿色基础设施的企业全面开放。 6、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10月16日,青海省海西县格尔木市乌特美仁太阳能园区350MW格尔木塔式太阳能发电项目正式开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据了解,总投资该项目总投资约54.35亿元。它采用了日本原创的塔式熔盐储能和光热发电核心技术。它由三个吸热塔和一个汽轮机组成。厂内定日镜场总面积330万平方米,为目前最大。国内最大镜场反射面积的光热发电项目预计于2027年9月底全面投产并并网。 零碳解读:该项目不仅将打破光热发电单机世界纪录,也为我国构建新能源体系、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提供重要支撑。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发电约9.6亿千瓦时清洁电力,成为光热项目拥有中国最大的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26.34万吨,减少碳排放72万吨。 7、全球首座陆基小型商业模块化核反应堆玲龙一号顺利完成全球首个低温反应堆试验。 10月16日,世界首座核反应堆“玲龙一号”低温性能试验顺利完成,为反应堆后续装料及商业运输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球首个陆基商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玲龙一号位于海南省扬子市。它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陆基商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此次开展的冷却功能试验是核电站大型综合专项调试试验。这是第一个理解对整个反应堆性能进行“实物检查”,确保后续安全稳定运行。未来,玲龙一号将按计划开展热性能测试、临界测试等测试工作。该电站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发电10亿千瓦时,可满足海南省52.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8万吨,相当于每年种植750万棵树。零碳解读:项目组将持续推进热试验、负荷试验、临界试验和并网试验,力争2026年实现商业运行,展示国家“双碳”目标和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同时输出中国解决方案,推动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在国内外推广。 8. 智能网联汽车规划要求“十五五”规划纲要 10月16日,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提出“十五五”规划,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宣布公司拟定年度计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重要任务,制定组合驾驶、自动驾驶辅助等标准,加速驾驶等。辛国斌表示,工信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将智能网联汽车视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将统筹推进技术研究、传播和应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论政治f近日,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强制性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复杂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公开征求意见,计划于2027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起草机构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华为等,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基础单车道、基础多车道和试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要求。 碳解读:无论企业是想参与试点、申请大型项目还是瞄准数据共享接口,都可以预先设计汽车级芯片、操作系统和云控制平台等关键环节,并与地方政府和运营商对接,测试联合道路和横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C. 国际新闻 9. 全球碳市场覆盖了23%的碳。气体排放温室气体近日,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发布了2025年度全球碳市场进展报告(中文版)。全球排放交易体系(ETS)作为减排的重要手段将在2024年继续推广。截至今年6月,各区域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3%,到2024年已产生超过700亿美元的拍卖收入,有效支持全球脱碳。零碳解读:报告总结了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四大趋势。首先,全球有38个正在运行的强制性碳市场,另外11个正在建设中,9个正在法律考虑中。其次,碳市场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第三,新兴国家正在推动下一代ETS。第四,净零排放目标鼓励具体的设计计划和改革f 现有的碳市场。 10.欧洲议会采取措施简化碳边界调整机制。最近,欧洲议会正式批准了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简化修正案,旨在减轻中小企业和临时进口商的行政负担。审查内容如下。新的最低进口门槛:年进口量低于50吨的进口商将免除CBAM备案要求。该政策取代了原来针对极低价值商品的豁免标准,预计将免除约90%的进口商(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进口商)的相关合规负担。维持气候变化目标:即使在简化程序后,边境碳调整机制仍覆盖99%的钢铁、铝、水泥和化肥等进口二氧化碳排放量确保欧盟减排目标不受影响,并通过制定反滥用条款防止规避。简化程序:对于必须遵守边境碳调整机制的进口,将简化授权程序、排放计算、核查规则和财务责任。零碳解读:碳边界调整机制是欧盟建立的实现公平碳价格的重要工具。您的目标是使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涵盖的产品与进口商品在碳成本方面保持一致,从而鼓励非欧盟国家加强其气候政策。 2026年初,欧盟委员会将评估是否将CBAM的范围扩大到其他排放交易体系(ETS)行业,并考虑如何支持相关产品出口商应对碳泄漏风险。 2. 从巴库到贝伦的碳专题辩论:审查结果f COP29 和对 COP30 的期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贝伦能否成为加速行动的历史转折点?去年11月,在阿塞拜疆巴库,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在拖延了30多个小时后,终于就新集体气候融资定量目标(NCQG)和《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问题达成了平衡的一揽子成果,称为《巴库气候团结协议》。 10 月 14 日,联合国副秘书长阿米娜·穆罕默德在缔约方会议前气候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上发表讲话。迄今为止,已有 125 个国家引入或宣布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 (NDC) 目标。 ,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几乎占全球的 80%。近期我国公布了新的国家贡献目标。到2035年,目标是使整个中国经济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2019年减少7%至10%。继承人巅峰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到2020年,风能、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比2020年提高6倍以上,目标达到36亿千瓦。森林面积预计将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基本上建立了一个适应气候的社会。图片/ic 巴库回顾:COP29成果盘点 结果1:金融机制是COP29的核心成果 气候金融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最敏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发展中国家在减少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承诺2020年融资目标1000亿美元这些目标未能实现,多边气候治理的信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融资机制是COP29的核心成果。 COP29最终就新的集体量化金融目标(NCQG)达成一致。首次将“每年3000亿美元”写入具有约束力的文件,明确期限为2035年。这被视为对历史债务的“补充”和“补充”,直接回应了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诉求。这次会议是针对发达国家的。除了呼吁到 2035 年“每年至少 3000 亿美元”的公共融资外,它还呼吁“通过各种来源”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融资扩大到“每年至少 1.3 万亿美元”。一是政府层面的“坚定承诺”,二是通过多边开发银行、私营部门、混合金融等渠道“撬动”,让后续与全球碳市场、绿色债券、催化剂基金等机制对接,显着提高融资对象的可行性和可扩展性。成果二:碳市场机制是另一亮点。经过多年的僵局,在COP29开幕当天,缔约方在《巴黎协定》第6.4条(以下简称《巴黎协定》第6.4条)机制下就碳信用标准及其动态更新机制达成一致。目前,全球许多交易所都在致力于建立多种多样的交易方式,但在高层机制和设计上仍存在差距。 《巴黎协定》第6.4条提出了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全球碳信用市场。这是全球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缔约方可以利用这一机制开展减排合作,更有效地实现国家规定的减排目标。报复目标。 《巴黎协定》第6.4条为各国和企业提供了统一的国际碳信用发行和交易平台。通过这一机制,发达国家(买方)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消除项目提供资金,以获得碳信用额(A6.4ER),该信用额可用于达标或抵消排放。发展中国家(卖方)通过该项目获得融资和碳信用收入。仅10月10日,协议第6.4条机制监管机构巴黎正式宣布在德国波恩考虑并采用非永久和复归标准。这一决定标志着联合国首次对碳清除项目的长期稳定性制定制度限制,也为即将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COP30制定了监管框架。该标准涵盖了艺术机制下的“处置活动”《巴黎协定》第 6.4 条,特别是森林碳汇、土壤碳储存、生物质固存,是其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的基本技术规范。这些项目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碳信用市场的“薄弱环节”,因为自然灾害、管理不善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会逆转碳储量。展望贝伦:aCOP30亮点 展望未来1: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的进展和差距 根据联合国秘书长在COP气候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已有125个国家提交或宣布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几乎占全球的80%。其中,30多项国家自主贡献明确认识到粮食系统和农业是气候行动的基础,并就粮食安全、水和营养的共同利益达成了重要协议。这为COP30谈判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新计划的雄心和质量不断提高,从单纯的气候政策转向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当国家自主贡献获得财政支持、技术和能力建设时,可以成为气候智能型发展和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然而,严峻的挑战依然存在。目前各国的贡献仍不足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摄氏度之内。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全球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之前减少42%,在2035年之前减少57%,才能实现1.5℃的目标。但这一要求与各国提出的第三个NDC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以瑞士为例。瑞士的国家数据中心更新未能大幅提高减排目标。他提出了到2050年通过简单更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气体减排目标为与1990年水平相比减少50%吨至“至少减少50%”。这是缺乏明确的中短期行为目标、依赖长期目标来分散注意力的典型例子。中国银行研究员刘晨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表示,随着地缘政治两极分化加剧,国际天气格局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党派之争。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进一步削弱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落实。本轮多数缔约方NDC缺乏雄心的原因之一是担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不确定性。刘晨表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不仅会动摇其他国家的信心,还会加速世界的分化全球能源发展路径,这可能导致更多国家效仿美国放缓减排努力。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此前做出的十项承诺将得到兑现。每年00亿美元的投资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到位,传统产业的脱碳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可能会使减排之路“不充分”。去年COP29上,许多发展中国家表示,如果不确认发达国家的气候融资支持,他们就无法更新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未能履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支持的承诺,每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1000亿美元的成本,使得制定或更新更雄心勃勃的NDC变得困难。第二点:确保公平执行巴库到贝伦路线图以及到2035年COP29要实现的“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规模。其核心目标是到2035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筹集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其中,发达国家承诺到2035年每年筹集3000亿美元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各国正在应对气候变化。针对这一目标,在阿塞拜疆和巴西两国总统的主导下,启动了从巴库到贝伦达到1.3万亿美元的路线图,旨在通过补贴、优惠贷款和债务以外的工具增加气候资金流向发展中国家。该路线图将在今年的 COP30/CMA7 上完成其任务,并将提交其工作结果的总结报告。然而,这一路线图从一开始就受到有关公平性的激烈争论的困扰。财政响应划分存在根本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给13亿人民公平实施巴库贝伦路线图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认为,气候融资应基于“全球集体努力”。他强调,该国是一个拥有坚定财政承诺的国家,依赖私营部门和多边开发银行来补充其融资来源。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根据《巴黎协定》,发达国家应承担气候融资的主要责任,每年至少应有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其中6000亿美元应为公共资金。 COP30将是一次考验,以确定1.3万亿美元的路线图能否以正义原则得到实施。除非遵循明确富裕国家需要增加类似补贴的公共融资的路线图,否则气候变化可能会带来风险。不平等将会加剧,南方国家的债务负担将会增加。国际社会希望COP30能够像《巴黎协定》、《阿联酋共识》一样,在不确定性中提高雄心,为气候融资的公平实施提供清晰、公正、可行的实施方案。此外,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COP30进一步明确。例如,巴西计划在 COP30 上启动热带森林恢复力基金(TFFF)。如何实施?关于“巴库适应路线图”和“变革性适应”的争论今年能否得到解决?是否可以将损失和损害基金纳入 NCQG 支持范围?如何解决资金使用成本高、股权问题、透明度问题等担忧?近日,《全球临界点报告》指出,世界已达到第一个气候临界点。一个转折点已经开始:全球变暖已经超越了批评者向说,1.5摄氏度的阈值。珊瑚礁正在消失。因此,COP30将是对国际社会能否真正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危机的一次严峻考验。在巴西贝伦,各国必须证明,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行动,是人类面对共同威胁的唯一解决方案。这需要各国,特别是经济强国表现出勇气和远见,超越短期政治算计,为我们宜居星球的未来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新京报零碳研究所研究员编辑陶野校对陈刘宝庆